龙泉宝剑的历史沿革

2020-03-06 11:39:15 admin 331

龙泉宝剑历史悠久,驰名中外。春秋战国时期,欧冶子于龙泉秦溪山麓冶剑。《百越先贤志》载:欧冶子“凿茨山,泄其溪,取山中铁英,作剑三枚:曰‘龙渊’、‘泰阿’、‘工布’”。龙泉原名龙渊,因剑而得名,唐代讳“渊”,改名龙泉。龙泉宝剑由此名扬天下,龙泉亦成为宝剑之代名。

鼻祖欧冶子是春秋末期、战国初期越国人,是龙泉宝剑的创始人。欧冶子诞生时,正是东周列国纷争时期。他发现了铜和铁性能的不同之处,冶铸出了第一把铁剑——“龙渊”,开创了中国冷兵器之先河。

《越绝书》记载:楚王命令风胡子到越地寻找欧冶子,请他制造宝剑。于是欧冶子走遍江南名山大川,寻觅能够出铁英、寒泉和亮石的地方,只有这三样东西都具备了,才能铸制出利剑来。最后他来到了龙泉,经两年之久,终于铸剑三把:第一把叫做“龙渊”,第二把叫“泰阿”,第三把叫“工布”。这三把剑斩铜剁铁,就似削泥去土。楚王见剑大喜,赐此地为“剑池湖”。往事越千年,欧冶子的铸剑技艺在龙泉深深扎根,世代相传,直到今天。为了纪念龙泉宝剑鼻祖欧冶子,后人在剑池湖建了“剑池亭”和“欧冶子将军庙”,塑造了欧冶子铜像,成了一方千年古迹。

战国时期,剑作为步兵武器在军队中盛行,颇受重视。东汉时,适用于砍劈的环柄刀逐渐代替了剑。龙泉宝剑从此淡出战争喧嚣,承载起剑文化的内涵。从春秋到隋末唐初,战乱不止,社会动荡,铸剑业受其影响时兴时衰。但龙泉铸剑业一直像瓯江一样在坚定、执着地流淌着,在剑文化的历史河床上留下了痕迹。秦汉时期,龙泉的铸剑业专为皇室铸造宝剑。从东汉末年至两晋,龙泉铸剑业受到人口骤增与文化重心南移的推动,铸剑业比较发达,颇具一定规模。到了唐代,凡制名剑,必称“龙泉”,龙泉已成了宝剑的代名词。

北宋时,时任宰相的龙泉人何执中(1044—1118),极力提倡铸剑,龙泉古城的铸剑业盛极一时,剑铺林立,比比皆是,成了欧冶子时代之后的又一个鼎盛时期。元、明两代,铸剑业在龙泉世代相袭,香港的“万剑山庄”,至今仍珍藏着元、明时期的龙泉宝剑。

清末民国时期,龙泉的铸剑匠人在宝剑的质量、剑装和文化内涵上下了很大功夫,使龙泉宝剑的独特工艺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,广为武术爱好者和艺术鉴赏家所青睐。1915年,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,龙泉宝剑被列为获奖工艺品,为国争光;1930年秋,龙泉宝剑参加全国国术比赛,因剑质上乘,被评为最佳剑,列为奖品,赠给武术表演优胜者。1933年出版的《中国实业志》载:

“龙泉县每年可产剑二干余把,每把价值一元至百余元不等,年产总值八千元左右,行销温州、杭州、上海及浙江省各县。”

新中国成立以后,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龙泉宝剑这一历史传统技艺的传承,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,于1956年开始恢复龙泉宝剑这一传统工艺品的生产,把龙泉县内所有的民间铸剑艺人集合在一起成立宝剑生产小组(合作社)。由于龙泉宝剑名扬四海,国家将其列入国礼,历经沧桑的龙泉铸剑业得以复兴。

1976年,龙泉宝剑社更名为浙江省龙泉县宝剑厂,并于1979年和1984年先后注册了“龙泉宝剑”商标和“龙凤七星”二个商标注册,龙泉宝剑的发展迈开了快速步伐。随着龙泉宝剑名声鹊起,龙泉宝剑在市场上供不应求,人们都以拥有一柄龙泉宝剑为荣,许多政界、武术界、文艺界人士纷纷慕名前来定制。1984年,中国兵器专家吴运铎给龙泉宝剑厂的信中,就盛赞了龙泉宝剑:“贵厂艺人,无愧铸剑之名师良工,匠心独具,堪称百代绝技。龙泉宝剑艺振今古,誉满中外,此乃我民族之骄傲。”国防部长张爱萍在龙泉宝剑厂选购250把龙泉宝剑作为国礼赠送给国际来华访问的国际友人,并为龙泉宝剑厂题词。

2003年龙泉宝剑厂改制后,在张叶胜大师为首新的铸剑团队开始对“龙泉宝剑”品质、文化、市场、目标进行高品位的调整。铸剑团队全身心的投入,艰苦创业、呕心沥血投入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精力,通过十年努力,龙泉宝剑品牌影响力显著提高,管理规范,效益明显,对整个品牌的生产、制作、管理、销售、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全面的运作,新建厂房16000多个平方,厂区面积翻了10倍,古剑文化的恢复和品牌的振兴使之成为“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”,是丽水市AA级景点,是展示龙泉宝剑历史、文化、工艺的生产基地。2011年产值销售量在刀剑行业内排名第一。

欣逢太平盛世,龙泉宝剑迎来了真正的春天,铸剑业健康迅速地发展。龙泉宝剑自铸剑鼻祖欧冶子创制至今,已曲曲折折地经历了二千六百多年的漫长岁月,如今,龙泉宝剑,已成为人们健身练武之良器,安居乐业之祥物,观赏和赠友之珍品。当代著名书法家姜东舒有诗赞曰:“为赋龙泉古剑篇,青锋三尺展奇观。威光凛凛七星耀,烈气森森六月寒。斩铁验锋瓜两破,跃身试韧一弓弯。云中欧冶应含笑,淬铸奇技后胜先。”